做完一切,虞昭将答卷和考篮放在桌面上,坐了下来。
虞昭坐定后,环视了一眼四周。
现在她待的地方是在一个考棚内,也可以叫“号房”,是一间间独立的小房间。
左右两边板子隔离,隔绝了与旁人的视线交流,给考生营造出了相对独立的考试空间。
不过,这空间着实不大,也就能容一人一桌一凳,略显逼仄。
不知这座贡院建立了多久,设施都很陈旧,甚至还有些透风。
虞昭深吸一口气,将考篮中的东西一一拿了出来。
怕一会磨墨会不小心弄脏答卷,虞昭先将它放在了右上角。
虞昭拿出砚台和墨条,小心地磨起墨来。
墨香在这小小的号房内渐渐散开,混合着陈旧木料的气息,倒也生出一种别样的氛围。
待墨汁磨好,在答卷上填写好自己的名字等信息后,旭日已经高升,天光大亮。
这时,考生都依次进入了自己的号房,等着第一场县试的开始。
辰时,外面传来鸣炮的声音,县试第一场正式开始。
坐在上方的县令清了清嗓子,高声宣读考场规则。
“各位考生听好,此次县试乃朝廷选拔人才之要事,务必严守考场纪律,答题期间,不得交头接耳、左顾右盼,不得夹带、抄袭,一经发现,严惩不贷!”
声音在空旷的考场内回荡,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“好了,各位考生准备答题吧。”
县令话落,一个衙役扛着题目板开始巡回展示。
衙役扛着题目板,从考棚的一端缓缓走向另一端。
如今天已经大亮,题目板上的字迹在晨光的映照下,显得格外清晰。
只见写有三题。
第一题: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”
第二题:子谓颜渊曰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惟我与尔有是夫!”
第三题:“春日抒怀”
虞昭在看清题目后,忙拿起笔将其抄写在素纸上。
抄写完毕,虞昭放下笔,仔细看起前两道题,也就是四书文题来。
这两题考的中规中矩,于县试而言,不算简单也不算太难。
这两题都是出自《论语》,在明白这两句的意思后,虞昭目光看向第一题。
虞昭想起祖父提及的县令喜好,心中渐渐有了主意,握紧手中的笔,目光坚定地落在素纸上。
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”强调的是百姓富足与君主富足之间的关系。
那么要论述好这道题,需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出发。
虞昭沉思片刻,便在素纸上写下自己心目中的答案。
破题:民既富于下,君自富于上。
承题:盖君之富,藏于民者也;民既富矣,君岂有……
只是打个草稿,虞昭也不在乎写的好不好看,反正自己能认识就行。
于是她将笔换在了左手,开始洋洋洒洒的写了起来。
当最后一个字写完,虞昭长长的松了一口气。
将写在素纸上的答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,确定没有错字也没有需要避讳地方后,虞昭拿起答卷,开始认真誊抄。
在誊抄的过程中,随带又对一些语句进行了细微的调整,让论述更加流畅自然,逻辑更加严密。
誊抄完第一题的答案,虞昭拿出水袋抿了一口,然后目光投向第二道四书文题。
这一题,主要探讨的是个人在政治生涯中的处世态度。
要从“用之则行”的积极入世和“舍之则藏”的韬光养晦两个方面深入剖析。
虞昭再次陷入沉思,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古往今来那些践行这一处世哲学的仁人志士。